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 天赐网 » 资讯中心 » 服装市场 » 产业观察 » 正文

年轻的新锐服装设计师们 敢问该如何善待你们?

http://www.10260.com 天赐网 发布日期:2019-8-11 10:00:28   来源: 作者: 我要投稿

去年年底的时候,有个年轻设计师发微博,抱怨一些“所谓时装编辑”对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的“消极”评价,大意是年轻设计师有全力、有渴望,还成就了“中国时装传媒圈”,理应被“善待”。

  我当时注意到,手一重,转了一句“蠢成这样怎么善待你”…

  这样说,当然有点不负责任,但也确实是我的第一反应。


  这些年观察后,对整个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团体确实没有太多好感,可能是抱的希望太大。到最后,发现,啊!这么一帮人,可能还没有20-25年前,中国一帮做服装的农民企业家有能力。可能有人会说,做服装和做设计哪能一样?是啊,哪能一样?做服装比做设计不知道难到哪里去了,特别是成为一个品牌。

  我不清楚过去10-15年,中国有多少年轻人出去学设计,但从一些知名设计学院毕业作品的名单中,可以发现,很多很多,越来越多,包括很多知名的国际设计院校已经把分校开到了中国本土来敛财了。

  我也不清楚,很多出去学设计的中国学生,当初是抱着要像时装杂志上的那些大牌设计师一样、憧憬着这一表面光鲜的职业,还是有着创造一个真正具备销售力品牌的理想去学知识的。当然,这两个动机不冲突,纵然是虚荣也没什么,一是人性,一是在时装零售行业,这往往还是一种生产力,大牌设计师本来就是每年价值几百万的营销工具。

  中国是一个充满泡沫的国家,经济、房地产,设计师行业可能也有点。这些年,这么多中国设计师霸占了国际设计学院的学位,学成归国也好,留在国外也好,在零售方面发展比较顺利的应当不能算很多,很多仍停留在建立一个Studio成立一个品牌的阶段,甚至长期处于这一阶段。如果仅仅是这样,那么与上一代草根出生的设计师有什么区别呢?最多就是新一代的设计师在设计能力方面更强一点,强很多也行,仅此而已。

 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?把所有原因都扔给年轻设计师也是不公平的。从全球时装零售行业来看,新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小,经济差、需求下滑这样的宏观环境不可逆转,租金、人力成本等等这些客观开支又有增无减。想想看,Jean Paul Gaultier 这样的“老鸟”都被迫停掉成衣,John Galliano 找份工作都挺难的,虽然是因为“反犹”言论,但这背后正是行业的压力,还有现在设计师频繁的改门换庭和与品牌日益增长的诉讼。

  所以,一个设计师设计能力再好,大环境已经不会“善待”你了。

  时代的变化仍在于,不还有1980年代初的Bergdorf Goodman可以为刚刚20出头的Michael Kors开店中店,百货业现在自身难保,年销售40亿美元的Michael Kors 反而在今日和百货业发生了“战争”,在百货市场那里丝毫占不到便宜。在中国市场,更不可能,唯一的连卡佛接纳,也是在中国奢侈品市场下滑,品牌需要开拓新市场的机遇;在其他百货,中国本土品牌一直是受歧视,更不要说不知名的年轻设计师品牌了。

  唯一“善待”年轻设计师的可能是买手店和Showroom,不幸的是,后两者在中国同样充满泡沫,亦一直处于初级阶段,很多时候,非但不能帮忙年轻设计师,反而成为了年轻设计师背后的吸血鬼。在年轻设计师品牌接受度更高的欧洲,买手店都生存艰难,在中国有什么繁荣的资本?

  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,当然有权利要求被善待,每个群体都有要求被善待的权利,残疾人也好、被拆迁者也好、城管交警也好,但是,别人为什么要善待你?

  作为年轻设计师,什么人会善待你呢?大众吗?可能会,大众会善待你的设计,但转个身注意到你卖的价格可能就会骂娘。对设计、美有追求的富豪吗?恐怕也难,富人可以在中国赚钱, 但是转身可能还是去买欧洲牌子了。

  所以,实际上,事实善待年轻设计师的恰恰是时装媒体,真心善待也好,虚伪善待也好,这两个恰恰是可以抱团共赢,或者相互欣赏的群体,现实也是这样。《Vogue》中国、《周末画报》这些本土杂志这些年多多少少都在做一些这方面的推动作用。

  仅有的这类时装媒体“善待”其实是远远不够的,因为,最终,品牌的生存需要消费者的买单,特别是在中国,既缺少真正的支持渠道,又少有专门的VC/PE,媒体的善待其实更加微不足道。

  在特别艰难的背景下,容易形成闹骚,这可以理解,“善待”是一种,另一个很常见的是“抄袭”的问题。不过,要知道,在中国,知识产权的环境格外艰难,淘宝、天猫打假的声音喊得那么大,号称投入那么多,但是遭遇的质疑声音不但没有消失,反而越来越大。

  我一直有个简单粗暴的见解,如果,你号称是独立设计师,那么你不应当在淘宝卖,这是一种姿态。但是,现实情况是,很多年轻设计师还是通过淘宝渠道去销售。原因是什么?便宜啊。纵然真正的独立设计师品牌的方向在淘宝的销售肯定会很差,但至少也有营销的效果,是不是呢?这是有趣的现实与理想的故事,同样有国际版,从时装业对H&M这些快时尚品牌的“抄袭”谴责,到纷纷与之合作联乘系列,也就是一转身的事情,这种合作,在中国也开始少少的出现,也并未什么,双赢,不是吗?Xander Zhou + 海澜之家就是蛮好的开始。

  对于现实,我们应当欣然接受,也只能接受。年轻设计师,有什么好抱怨的呢?应当感到幸运了。多数的年轻设计师,刚毕业就可以成立一个品牌,这对99.99%的大众来讲,是无法想象和做到的,家庭经济一般的,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。纵然是那些已经全球知名的欧洲、美国设计师,很多也是一边打工,一边耕耘自己的品牌;在中国,时装设计师依靠这种“以工养业”的创业方式可能也有局限性,一是工资低,二是中国也没有相似的品牌可以供设计师参与学习。

  在今日的中国,年轻设计师已经非常好地被善待了,方方面面,但是,品牌的通道越来越窄,这不单仅是针对年轻设计师,想想看张肇达、武氏兄弟、计文波这些老一辈,有资源、有资历,到今日也没有自己的真正零售品牌。

  大家都不容易,我参与创办的网站,能活到今日,4年多,也无要求人善待,读者免费看,有众多还抱怨多多,冷嘲热讽,有时还有“怒取关”的,能怎样呢?最多也就“谢谢关注,慢走”。

  如果年轻设计师觉得没有被善待,需要被善待,可能要具体说说该怎样被善待,一些细节更好,而不是说自己有多全力、有多有理想。不过,要知道,你需要别人对你怎样,你有什么付出和回报呢?这个恐怕也要先想一想。



【免责声明】天赐网对以上发布之所有信息,力争可靠、准确及全面,但不对其精确性及完整性做出保证,仅供参考。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,天赐网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本网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相关资讯
热点关注
最新发布